您现在的位置:能源参考 > 专家讲坛专家讲坛
丹尼尔·耶金:全新油气版图下的多维能源转型
点击次数:58次 更新时间:2025/4/27 【关闭】


编者按

全球油气版图已被重塑,石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大宗商品,而是逐步成为具有政治属性的大宗商品”“要用务实的角度看待能源转型,它并非单一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以多维度推进

20241210日,标普全球副董事长、著名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在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与标普全球(S&P Global)联合举办的“2024(第十一届)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提出以上观点,围绕能源转型、能源安全等热点问题接受记者专访。


      

 请问您认为目前国际石油市场有哪些重要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俄乌局势持续动荡、中东格局加速演变、红海地区态势紧张、伊朗与以色列直接冲突亦趋复杂,这些都深刻影响着国际能源格局及世界贸易形势。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油价攀升的担忧依然存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就石油市场而言,供给需求是两个最为重要的概念。正如我在《石油风云》(The Prize:The Epic Questfor Oil,Money and Power)这本书最新的后记中提到的那样,供给和需求是决定石油市场走向的关键。

在需求侧,最重要的变化无疑是源自中国。中国作为过去20年里全球石油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需求结构和变化趋势对全球石油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期间,中国的石油需求持续增长,贡献了全球新增需求的近50%,在全球石油市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虽然不同机构对于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于2027年还是2030年达峰仍存在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液化天然气(LNG)在运输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已显著抑制传统燃油需求增长,中国乃至全球的石油需求增长都将大幅放缓。

在供给侧,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无疑是近年来石油市场格局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过去15年间,美国凭借页岩油气革命实现了石油产量的大幅增长,如今产量已超过1350万桶/天,位居全球石油生产国首位,远超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巴西、圭亚那等国家的石油产量也在稳步增长,西半球的石油产量已超越中东地区,成为全球石油供应的重要支柱。全球能源供需格局重塑,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及欧佩克+”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在应对短期市场波动和长期能源转型之间找到平衡。石油行业需要对供应链层面的真实变化有所预期并积极应对。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国际石油和天然气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全球化使整个世界都受益匪浅,石油市场也不例外。在我看来,没有哪个行业比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全球化程度更高。各石油公司通过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合作,并做出重大承诺,以此推动行业发展,为推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是国际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显著特点。

遗憾的是,受地缘政治博弈和战争冲突持续的影响,当前全球油气市场正处于割裂的阶段,全球油气市场高度一体化、美国每日从俄罗斯进口约60万桶石油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全球油气版图。不论是中国、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曾经从开放的全球经济中受益,但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壁垒正阻碍着国际贸易与合作,这是全球性产业包括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市场,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天然气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化石燃料,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您认为其发展前景如何?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这是很明确的。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天然气的产量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全球LNG市场也将迎来显著扩张。我认为,直至2040年左右,天然气的需求都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LNG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原先并非一项全球性业务,而是在过去810年间才逐渐演变为一种全球性商品。标普全球公司刚刚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LNG供应量的增长将令人瞩目。这一转变不仅推动了能源市场多元化进程,增强其韧性,也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积极贡献。通过使用LNG,东南亚国家正逐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加快实现脱碳目标。

天然气领域也是中美合作的重要一环。8年前美国还未涉足LNG出口,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预计未来美国将向中国出口更多的LNG资源,LNG在中美之间的纽带作用将愈发显著。

 

提到美国,您认为新一届美国政府上任后,将对全球油气行业带来怎样的机遇或挑战?

新一届美国政府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特朗普政府将更多地关注于传统能源生产,他高度重视美国传统油气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石油天然气出口,并将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政府政策将转向支持传统能源,并减少对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的支持。本届政府更希望看到油气产量持续增长。

目前,美国油气出口价值已超过大豆出口,成为其一项重要的贸易支柱。特朗普政府将能源出口视为平衡中美两国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或将支持并推动这一领域进一步扩张。在特朗普1.0时代,美国能源政策倾向性就已非常明显;特朗普2.0时代,将会更为重视美国能源在全球市场中的角色,特别是在平衡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方面的作用。

美国正在退出《巴黎协定》,这一变化或将减缓美国国内能源转型进程,也将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能源市场带来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油气行业仍需面对全球市场供需变化和能源转型的挑战。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您认为该体系在平衡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方面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中国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旨在确保能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中国政府已发出明确信号,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此举对全球能源市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电动车市场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中,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行动和政策将对未来能源转型趋势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发展新型能源体系,以此调整国家能源结构,夯实能源保障基础。中国的新型能源体系不仅强调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常规能源与光伏、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还涉及碳捕集与封存(CC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新兴技术的多样化发展等一系列内容。多元化是实现能源安全的基本原则,也是能源转型中的重要议题。我认为,通过建立一个更加多元化、分布式的能源体系,中国的能源安全将进一步得到充足保障,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您认为中国的石油需求是否已经达峰?这一趋势是否与中国的电气化进程密切相关?您对中国电气化进程的现状和未来有何看法?

我想在中国油气行业内部,对于中国石油需求何时达到峰值也存在不同看法。有些观点表示中国的石油需求已经达到峰值,还有的观点认为是在未来5年之内。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实际的经济增长。就像每当有人问我对油价的预期时,我常说的,请先告诉我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因为那才是决定石油需求和价格的关键。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一半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当前的石油需求增长显著放缓。

在全球范围内,能源转型正多维度推进,在不同国家以不同速度、采用不同技术、在不同时间框架内展开。电气化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路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正是这一转型趋势中最为典型的例证。在中国,新汽车销售中电动汽车占比在50%左右;在欧洲,这一比例略高于20%;而在美国,电动汽车销售占比仅为10%。这也表明了能源转型并非单一线性,而是呈现出许多不同形式。

中国对电动汽车领域的激励措施力度非常大,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比拟的。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资质审批、行业监管及市场准入等方面,中国均有全方位的支持政策。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相比之下,在美国,许多公司曾预期电动汽车需求会激增,并为此花费了数十亿美元,但其发展速度比预期的要慢得多。这些差异令人印象深刻。政策支持是电动汽车领域发展的关键,我想关于电动汽车的决策主要取决于所依据的政策框架。

从现状来看,中国的电气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并已取得显著进展。未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将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您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在您看来,能源安全在能源转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国际能源市场应该怎样平衡两者间的关系?

能源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能源安全保障,在最近的五年规划中,能源安全也一直被置于能源转型之前,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我认为对于中国来说,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同等重要。对于中国的石油公司而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一项根本性的责任,是它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更是当前的责任与未来的担当。

然而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能源安全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甚至完全忽视了能源安全,直到俄乌冲突爆发并扰乱全球市场以后,各国才再次认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当前,能源安全已重新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议题。我们不能仅仅聚焦于能源转型,还必须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实体安全、经济福祉和民众的支持。我认为,过去几年我们汲取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在推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能源安全放在重要位置。这也使得能源转型的进程变得更加复杂。

我们可以看到,为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欧洲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替代方案,通过能源转型和供应多元化来加强自身能源安全。例如,德国就非常重视能源转型,在为可再生能源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德国总理朔尔茨出访塞内加尔和加拿大,寻求LNG供应,访问哈萨克斯坦,探讨在石油供应、氢能合作以及绿色转型等领域的合作。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增强德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保障,也凸显了在全球能源格局变化的当下,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就像我在新版的《石油风云》书评中提到的,这本书所传递的一个深刻启示就是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更是其领导人不可忽略的战略要务。当国家及其执政者忽视能源安全时,必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因为能源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一切政治经济目标的基础。

来源:IPE新媒体  国际石油经济